top of page

從「受害」走到「倖存」:性暴力倖存者的留言信箱


性教育大神落區計劃第二階段 : 社區性/別故事收集計劃

故事收集及共同創造BUDDIES:Lincoln @ 性教育大神計劃


講起性暴力,大家通常很容易聯想起以下的標籤:


🏷 受害者


🏷 受壓迫


🏷 破碎的過去


主流文化下描述的他們十分無助,受問題充斥。然而,我們在這次訪談中,碰上三位來自風雨蘭-香港首間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為曾經歷任何形式性暴力的女性提供支援-的受訪者則呈上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三位受訪者(化名:小青/Bobo/美玲)都是童年性侵的倖存者。我們會用三段文字,作為他們三個生命階段的「留言」,寄語給香港人,其餘文字是由我統整的內容,而引號內的文字則是我們訪問的摘錄。讓他們看見一個不一樣的面貌。



你覺得香港的性教育是怎樣?


要評論香港的性教育,幾位受訪者都有相似的體驗:


小青:


🏷 單一


🏷 保保龍


🏷 尷尬,老師大人都唔會好輕鬆大方地回答


🏷 冇印象有書


🏷 護士check body嘅反應都好……no explain


Bobo:


🏷 渣到X街


🏷 遇到自己睇書先知得詳細啲


🏷 護苗寶寶


🏷 笑、開玩笑


🏷 AV當聖經



對於受訪者的性教育形同虛設,很多時候都要自己找資料,基本上很多很需要知道的資訊都沒有講。大家都有提及過護苗寶寶和保保龍——其中一個非常流行於香港中小學的性教育計劃。當中的資訊十分狹窄,基本上都只是描述所謂「保護自己」的方法。


成年人例如老師等等對性的態度更加是讓各位受訪者感到奇怪。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老師說起性的時候,經常都顧左右而言他,曾經有試過在課堂上面聽到其中一位男同學大叫「肉棒」,顯然是在指涉陰莖,讓受訪者十分不舒服,但是老師完全沒有回應,只是尷尬的迴避。受訪者亦表示,很多時候女性的身體,又或者陰部,都會在男同學口中成為帶有貶意的詞語,而老師聽到都好亦沒有嘗試糾正。


在中小學的課程中都有些部份是在描繪身體和性器官,受訪者都說很多時候這些部份老師都會說得很快,而課堂之上亦沒有講述任何有關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受訪者就描述在這樣知識貧乏的狀態下「AV都變成了聖經」。所謂正常又或者吸引的身體都具備一定標準,而那些標準都被「吹大」,例如陰莖的大細、胸部的大細等等。但吊詭的事,當女性的身體在社會的標準下,一方面被情慾化(sexualized),另一方面亦被禁制。受訪者描述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有一種恐懼,其中一個原因是來自於那些通用的性教育工具都很傾向播放恐怖的內容同客學生不要進行性行為,例如墮胎的片段,讓到受訪者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程度的恐懼。


這些性教育工具的內容理應有專業人士的意見,但是其實專業人士們都並非對性完全了解及開放。受訪者有描述在健康檢查的時候,護士們都只是「歇一歇睇一睇」,基本上都不會留意太多他們的身體,更加遑論分享任何性健康的知識。而市面上亦都很少有任何的書可以讓他們了解更多。



「都係因為政府唔重視,如果講緊學校嘅priority一個金字塔嘅話,最頂嗰啲一定係中英數純音樂體育電腦美術等等,之後就去到秩序,之後就去到校園生活,之後先至有一粒塵咁但係講緊性教育。」



「其實亦係一種父權嘅彰顯,整個制度都係喺度benefit緊男人。」



受訪者描述,男性的地位很多時候都在主流文化中被提高,例如很多的舊式影片及電視節目都有涉及強姦婦女的情節。在這些節目之中,那些描繪將女性打造成一些完美的受害者,沒有任何反抗,更加沒有任何的教育有關於加害者的罪惡。


受訪者有表示最近媒體之中的描繪又變得好一些,但是主流仍然未有任何相關的教育。例如近年來開始出現的#metoo亦是某程度上顯出了主流意識的改變,彰顯性暴力倖存者的自發性,若然電視媒體可以幫忙將性教育普及化,其實可以提早預防性暴力的發生,否則性暴力加害者只是猶如一個個炸彈一樣,等待被引爆。


————————————


然而,亦有受訪者表示,在主流文化中性侵的定義十分含糊,法例上亦知列明陰莖插入陰道才算是強姦。讓到其他非插入式的性侵行為不被重視,繼而淡化。專業人士例如老師等等都沒有相關意識,有受訪者分享,曾經在小五小鹿期間,在學校之中,被其他男同學「揸胸」,但老師就只是僅僅問了一句「有沒有事」,然後事情就不了了之。


亦有受訪者表示,家庭亦是討論性侵另一個重要的場所。有受訪者說自己有一個年幼的姪仔,他對性都有好奇,因此他都會盡力傳達不同的資訊給小朋友聽,但都不是這麼容易。受訪者分享,有一次,電視機之中播着張家輝的電影,其中有一句對白涉及「陰毛」一詞。小朋友就好奇「陰毛」是什麼,而所有在場的大人都欲言又止,不知道怎麼說好,誰有另一個大人打趣說:「陰毛好陰濕㗎!」雖然在場其他人都捧腹大笑,但這件事都彰顯了在傳統華人家庭中究竟是一個多麼尷尬的話題。


然而受訪者覺得,正正因為性是多麼難講,就更加要講,更加需要教化年輕一代。大人需要更多的知識硬件,讓到小朋友可以容易明白,同時不會覺得難堪。受訪者表示其中一項最難的就是如何讓年紀輕輕的小朋友能夠明白不同的概念。但同事受訪者亦表示,自己在年幼的時候,真的沒有相關的性知識,讓到他們對自己身體十分不了解。每每接觸自己身體的時候,可能會否認不同的感覺,例如興奮等等,但接觸這些部份卻會讓他們被冠上「曳」這些形容詞,他們有些甚至到成年後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陰部。


因此受訪者則寄記香港社會,需要教育下一代——尤其是男性——好好尊重女性身體。這一種尊重可能要有對小朋友的教育開始,有受訪者提議可以用繪本作為起點,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方法教育小朋友這些難以開口的概念與部份,受訪者舉例,例如有地方會用開花來比喻月經。


他們亦都覺得性暴力值得一個清晰的定義,因為每一位性暴力幸存者都在社會上值得一個位置及一個名字,受訪者表示,若然香港性教育可以在台灣一樣獨立成科,教導每一個人直到十八歲為止,可能情況都會不一樣。



迴響


當我聽完受訪者的故事後,我就恰巧看見了我工作場所的枱頭,有一朵學生負責栽種的豆芽。坦白講,我們並沒有對豆芽有多溫柔,假期期間都沒有淋水,有時候同學玩皮球時會不小心投中豆芽,其他的豆芽都在我們的「暴政」下枯萎凋謝,但就是他仍然屹立不倒。仔細的看,還會看見他生長的方向,是朝着僅有的陽光進發,即是環境多惡劣,他都仍然在風中飄蕩。


性暴力經常會與那些絕望的字眼掛鉤:蹂躪、破碎、創傷。但受訪者讓我感覺到的,反而是一種韌力,一種於凜冽的風下仍然能夠堅持下去的感覺。



 

項目由社創基金撥款資助

項目培訓及支援由Impact Incubator提供。

Your support matters

​支持我們把服務帶到不同社群

​捐款支持我們的性/別教育工作​

​Donate and support our work

bottom of page